雷速體育在5月31日報道了國足的最新備戰(zhàn)情況。據《體壇周報》記者王曉瑞的深入報道,國足在近期的訓練中嘗試了四套截然不同的進攻組合,明顯傾向于先發(fā)制人的戰(zhàn)術。
隨著6月5日客場挑戰(zhàn)印尼隊的比賽日益臨近,國足的每一場比賽都至關重要。只有勝利才能維持世界杯預選賽出線的希望,平局都可能意味著被淘汰。因此,主教練伊萬正在上海緊鑼密鼓地思考如何克制印尼隊,如何增強本隊的進攻火力。
自從中國隊在18強賽中的得分能力暴露出不足后,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國足面臨的一大難題。過去的兩場比賽,面對沙特隊和澳大利亞隊,國足都陷入了被動的局面,得分機會寥寥無幾。截至目前,中國隊在已經戰(zhàn)罷的四個客場比賽中,僅打入兩球。
從日常訓練中可以看出,伊萬對防守依然非常重視,甚至在近期的訓練中還特別加強了防守的練習。然而,隨著比賽日期的臨近,伊萬對于首發(fā)11人的選擇變得越發(fā)糾結。從5月29日開始,他就開始對可能的首發(fā)陣容進行終極調試,進行了四次有球技戰(zhàn)術演練和分隊比賽環(huán)節(jié)的嘗試,探索出四套不同的進攻組合。
按照以往的慣例,國家隊往往會提前確定比賽的戰(zhàn)略方針和主力陣容。但這次,盡管有大量時間準備,伊萬卻面臨既要穩(wěn)守又要贏球的現實問題,這使得他的決策變得復雜而反復。
國足在過去的18強賽中一直采用442菱形中場作為主要戰(zhàn)術。然而,這一戰(zhàn)術對于許多有特點的攻擊手來說并不完全適合國足。例如,王鈺棟和韋世豪作為邊路快馬,在442菱形中場的體系中并沒有找到最合適的位置。實現兩人在球場上并肩協作的高效發(fā)揮,也成為了伊萬面臨的一大挑戰(zhàn)。
目前,只有張玉寧、朱辰杰、王上源等少數球員的主力位置相對確定。而王鈺棟、韋世豪等人的具體位置,還需要伊萬進一步觀察和決定。6月1日將是教練組進行最終考察的“大限日”,這一天不僅主力陣容將基本敲定,還將有三名落選印中戰(zhàn)的球員被淘汰。
為了備戰(zhàn)與印尼的比賽,伊萬近期也開始嘗試全攻的戰(zhàn)術,他正在尋找如何有效聯袂使用張玉寧、韋世豪、王鈺棟和塞爾吉尼奧這四大攻擊手的方法。然而,這也意味著一旦國家隊一開場就全力強攻,在進攻端可供伊萬使用的替補奇兵卻少之又少。此外,“鋒衛(wèi)搖擺人”蔣圣龍因傷缺陣也使得國足的陣容更加捉襟見肘。
從國家隊的近期訓練安排來看,替補一方已經開始仿效印尼隊的3421陣型進行訓練。這表明伊萬近期的重心幾乎全在首發(fā)11人的設計上。因此,與印尼的比賽,中國隊的戰(zhàn)略將更加傾向于先發(fā)制人。這不僅是應對當前困境的必然選擇,也是對國足整體實力和戰(zhàn)術素養(yǎng)的一次嚴峻考驗。